和藏族连锁餐厅老板泽朗王清的采访被约在了2005年开张的第二家北京玛吉阿米店。店里藏族装潢极其地道,据泽朗介绍,店里的每一笔壁画、每一道金色的木梁装饰都是他在藏区寻访到民间艺人精心完成的。连店里回响的音乐都是一位藏族服务员用自己手机播放的藏语歌曲。看泽朗坐在酥油茶桶前,兴致勃勃地介绍自己的古董藏族厨具收藏和自己的玛吉阿米情缘,不禁让人有一种身处藏人家庭的感觉。
泽朗1997年在拉萨创办了第一家玛吉阿米餐厅,现在已经在拉萨、北京和昆明开了四家分店,今年会在拉萨开一家旗舰店。对于喜爱藏族饮食的游客而言,玛吉阿米是地道的藏族氛围加藏族食品,每天晚上藏族歌舞表演更是让客人们乐在其中,流连忘返。而对王清而言,玛吉阿米是自己永远都不能放弃的文化图腾。
出生在四川阿坝哈拉吗大草原的一个游牧家庭,泽朗是家里的长子。生活在四川和藏东的康巴人大都身材魁梧,面容刚毅,而且是天生的商人,这一点在泽朗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15岁的时候,泽朗被选去做藏族舞学员,离开草原来到了成都,机缘巧合让他当上了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的藏语广播员。
当被问到小小的年纪离家到城市有没有不适应时,泽朗说:“不适应肯定有一点,但是更多的是对外面世界的好奇。我骨子里流的是游牧民族的血液,总是想知道下座雪山下个草场以外的世界。”
在当了播音员两年多之后,泽朗决定要去进修藏文。由于他出生在文革时代,那时学校课本教的是汉语,藏语被当成封建残余,所以他没能系统学习藏文书写体系。当时单位建议他去西南民族学院或者北京的中央民族大学进修,但是他觉得学习藏文不应该和学习藏族文化脱节。于是在接下来的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在四川竹庆乡的一位宁玛派藏传佛教高僧门下学习,地点是一座4800多米的雪山脚下,泽朗说他平时除了师傅很少见到别人,在大自然中自己的身心完全平静下来。他说这次学习机会不仅让他的藏文提高了很多,更重要的是老师的言谈举止让他受益匪浅,让他参悟了大自然的法则和佛教中的因果报应。现在的他仍然非常虔诚,以至于晚上喝醉酒后的他可以忘了刷牙,可以忘了洗脚,但是不会忘记念经。
在开餐厅之前,他的老师对他的指点是“如果经商的话就一定要平等的交易,不能欺骗别人”。泽朗说他也正是这样做的,当别人质疑他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打造真正的藏族餐厅不值得时,他从来不曾动摇,因为他始终相信“付出了多少就会收获多少”。
1994年,他离开广播电台开了一家广告公司,从事企业策划和广告制作。相貌英俊阳刚的他还在多部藏区题材的电视剧和广告中担任男主角。
199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走进了拉萨著名八廓街上一座黄色小楼,了解了关于这座房子的传说。原来第六世达赖喇嘛央仓嘉措曾经在这里下榻,遇到了一位月亮般纯美的少女。他写下了至今仍在藏区流传的诗歌《在那东山顶上》:
在那东方高高的山尖
每当升起那明月皎颜
玛吉阿米醉人的笑脸
会冉冉浮现在我心田
这首诗看似赞颂少女的美貌,但是另一层含义是第六世达赖认为这位“玛吉阿米”--意为“圣洁的母亲”--实际上是神灵派来帮他普度众生的女神。这个故事让泽朗深深陶醉,没过多久他接手这里并开办了第一家玛吉阿米餐厅,并且想把这个故事和其中的藏族文化广泛传播。这种传播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玛吉阿米开办海外分店而走向世界。
虽然所有的玛吉阿米店都强调真正的藏族人家氛围,但是菜式上却不得不入乡随俗来适应当地人的口味。以北京的两家店为例,来就餐的藏族人很少,所以泽朗对藏族菜肴进行了改良和创新。创新的菜品有的是用当地材料按西藏烹饪方法烹制,有的是用藏区运来的材料借鉴中西餐的方法烹制。“我小的时候家里招待贵宾用冻土里保存的生鲜野牦牛肉,火上稍微一烤就是无上的美味,但是大部分的非藏人肯定是吃不惯的,”泽朗说。
虽然很小就离开了藏区,而且夫人也是北京人,但泽朗不管有多忙每年至少有一两个月要在藏区度过。
北京的两个玛吉阿米餐厅店员百分之九十都是藏族人,这七十多人中既有歌舞表演者,也有服务员,还有厨师。其中有十几个是牧区贫穷家庭的孩子。泽朗特别希望他们能在北京这个大都市找一切机会学习提高自己,最后能靠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宗教信仰和自己一样获得成功。(来源:北京周报 编辑:CCN传媒 罗晓娜)
|